5730图书馆_文献检索网站|提供PubMed和Embase数据库

殊途同归———浅谈艺术边界

   摘要:中外有学者认为艺术的边界主要是艺术与生活的边界,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就在于‘错’与‘不错’(“错”指错构,错序错置。潘公凯语);而古今又 不乏事例证明艺术与生活没有边界,我的人生即艺术。而我的观点是,不能简单的“就事论事”,唯通古今中外之变,摆脱单边主义的思维,才能在东西 方这两家门庭中,寻得殊途同归。从而得出何为艺术?艺术何为?艺术是否有边界?艺术边界是什么? 
  关键词:艺术;边界;东西方;殊途同归 
  作者简介:施鹏杰(1987-)男,江苏常州人,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:油画。 
  对于艺术有无边界的思考,来源于央美院长潘公凯就与国内外学 者展开一场名为:《艺术的边界》的学术研讨(2010年6月10日在中央 美院美术馆国际厅)。其中“艺术边界”这一学术问题,引起我的兴趣,并 引发以下思考,书以文字,以便进一步与各位交流探讨。 
  一、艺术存在边界 
  众所周知,法国艺术家杜尚(Marcel Duchamp,1887-1968)的作品 《泉》一经问世,就在欧洲艺术界“一石头激起千层浪”。“在给艺术家留 下一个特殊的地位和艺术的贵族地位,他将艺术拉平的同时,又把艺术 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拉的非常大”(徐冰语)时过境迁,其影响仍延续至 今。古昔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艺术比做是生活的影子,认为艺术源于生 活,但高于生活。潘公凯则认为,中外有学者认为艺术的边界主要是艺 术与生活的边界,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就在于‘错’与‘不错’(“错”指错 构,错序错置)。而西方现代艺术又似乎揭示出这样一个现象将感觉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解的越来越模糊。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宣告: “艺术必将死亡,将让位于哲学”后算起,艺术渐渐的摆脱了架上等传统 艺术的樊笼,迎来了装置、行为、影像等的新的艺术纷呈,又存活了150 多年。 
  就我看来,在探讨“艺术边界”这一命题时,首先急需解决的恰恰不 是问题的本身,而应该思考其前提‘是否有艺术’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 里希(E.H.Gombrich,1909-2001.生于维也纳)给出了一个观点,在其著作 《艺术的故事》导论中便开门见山,认为‘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,只 有艺术家而已’。无独有偶这一论点恰恰可以解释杜尚‘小便池’这一日 常用品如何登上“大雅之堂”?为什么普通大众无法效法杜尚那样“点石 成金”?原因就在于杜尚作为艺术家的特殊身份和话语权。 
  二、艺术是没有边界的 
  然而,古今不乏事例证明艺术与生活没有边界,我的人生即艺术。 中国画论所指的画品皆人品。异曲同工的例子来自瑞士画家克利 (Paul Klee,1879-1940),他的成名著作《艺术日记》,也再一次向我们揭 示了这样一个道理:若做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,应当始终名副其实的 “为人师表”。阅读他年轻时的日记,不难发现,他时常想到的是做一个 人,其次才是一个艺术家,其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能“尽情的表达思想”。 朱耷就是以他一反传统的画风彪炳千古的画家,做为明宁献王的十世 孙,本应享受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,却偏偏在其19岁之际,遇上甲申之 变,也正是目睹历经276年的明王朝就此灭亡,才造就了这个遁入空门 的头陀八大山人。那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思想炼就了那画面的留白与简练。冷峻清逸的飞鸟与奇石岂不正是表达画家对世界的心境。 再看他绘于1674年的《个山小像》这是八大山人的自画像,这时的他人 到中年,生着素逸衣,却丝毫没有一丝市景之气,瘦萧清朗的脸庞透露 着倔强与刚毅。而画像上端所盖的王孙之钤印或许会不时钩起他对故 国的眷恋。而在1680年的一天,八大突发狂态,焚毁僧袍,大哭大笑,多 年的清修也在此时宣告结束,从此八大重新步入红尘,寄情于丹青,而 “八大山人”(哭之笑之)的落款和他的画中的景物便述说着这位没落贵 族的一生。同样是明朝,徐渭这个怀才不遇,误杀妻子,九次自杀为亡的 徐渭岂不再次用其艺术交织其生命,“半身潦倒已成翁,独立寒窗啸晚 风;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置野藤中”(为《墨葡萄》的跋)。 三、东西殊途同归 
  我认为任何对边界问题的探讨都只是对现象的捕风捉影,对真理的 隔靴搔痒罢了。就像观察太阳每天在地平线东升西落,终不会得出地球 绕着太阳转一样。诚如中国历史上被称为“三不朽”先生的王阳明幼年 时所做的一首诗“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;若有人眼大如天, 还见山小月更阔。”(《蔽月山房》)虽只是支字片语,却道出了宇宙人生 的道理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就如物理学家绞尽脑汁 想要利用现有实验手段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,结果也只会竹篮子打水, 因为井底之蛙,看到的只会是头上的一方天。而真正有智慧的释迦在千 年前便用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”这八字真言道出了人类苦苦追寻宇宙 大小问题的答案,又用八字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(出自《华严经》)便说 出了宇宙的生成问题。将目光纠缠于艺术边界问题,岂不庸人自扰。诗 云:“世短意常多,斯人乐久生。”(陶渊明《九日闲居》)岂不悲哉。唯通 古今中外之变,摆脱单边主义的思维,才能在东西方这两家门庭中,寻 得殊途同归。从而得出何为艺术?艺术何为?艺术是否有边界?艺术边 界是什么? 
  结语 
  最后我想起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(Tagore 1861-1941)在《飞鸟集》 里的一行诗“Roots are the branches down in the earth, Branches are roots in the air”根是地下的枝,枝是空中的根。是阿,也許艺术的边界就是这 样一而二,二而一。变化才是一切事物的法则,昨日的答案不适用于今 天的问题———正如今天的方法不能解决明天的问题。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。东西艺术所追求的必将殊途同归。艺术和宗教在提供给人类摆脱现 实环境达到狂热和迷狂的同时,又缩短了人类与真实的距离(艺术用于 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),成为了一个悖论。 
  参考文献 
  1.引自中国文化报-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》2010 
  2.《艺术的故事》(第16版),贡布里希著,范景中译,广西,广西美术出版社,2009
  3.《塔皮埃斯论艺》,李黎阳编,北京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2 
  4.《泰戈尔经典诗集》,泰戈尔著,冰心、郑振铎译,北京,新世界出版社 
  作者单位: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

关于我们 | 使用协议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
5730.net all rights reserved 5730网   © 2014-2019 冀ICP备14004650号-1